按照住建部的要求,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智慧社區50%的覆蓋,從2014年住建部提出智慧社區建設的標準,經歷了幾年的發展,在智慧社區建設領域已經取得了行業里頗為矚目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大量現實中需要去挑戰的問題。
第一,如果嚴格按照住建部的要求,其中大量涉及到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很多小區設施老舊,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過去的管理異常混亂。各種利益糾纏其中,牽一發動全身。
第二,建設主體不是很明確,政府作為社會管理力量的主導機構,在智慧社區建設中,不愿意把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社區是個比較瑣碎的工作,不像建設一個園區,做一個電商平臺,搞一個Shopping Mall看起來更有政績。上層領導非常重視,但是到了執行層面,動力不足,因為這不是個立即見到效益的差事。
第三,資金來源。作為社區管理者來說,添置小區內的安防、門禁、停車、wifi,應該是物業公司的事情,政府不應該為此買單,很多老小區改造也只是針對已經嚴重影響到社區居民安全的老舊小區,但是對于物業公司來說,當下生存的狀況并不樂觀,并沒有自掏腰包來改造小區硬件的動力。況且,一旦涉及到動用大修理基金,對于有業委會的小區,操作難度加大,也不愿意面對可能導致部分不理解的業主的抱怨聲。
第四、運營主體的不明確,政府希望有商業機構來建設,政府出資源,從很多地方反映出來的情況來看,政府所給的資源,也是非常有限的。而整體智慧社區平臺中,關于商業運營變現部分的內容沒有管理部分的內容多。所以,很多商業機構在面臨這種情況時候難以取舍。平臺屬于政府所有,商業機構也擔心因為領導的變動、其他外因干預,讓自己之前的投入打水漂。
第五,社區是終端管理和商業以及方方面面的綜合,相關的部門非常多。地方政府在建設智慧社區項目的時候,會把這個工作交給某一個部門,有的在經信局,有的在民政局,還有的在組織部。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部門之間的協調就成了一個大問題,而且每個部門都有各自的系統供應商,有固定的工作模式。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和屏障,在打通過程中,阻力重重。
智慧社區建設是個任重道遠的事情,關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管理部門也很多。如何有效推進智慧社區的建設,在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了這些思路。
首先,由簡入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在最初切入的時候,從比較能直觀感受到成效的部分開始,社區綜合服務、社區便民服務,這些部分都是能夠快速切入百姓生活的部分,社區商業部分也應該先行,畢竟是商業部分是資源變現的唯一途徑,而且也是引入市場運營方的很好的切入口。
其次,政府主導平臺輕量級建設。對于大部分的試點工程來說,財政不會有大量的撥款,那么選擇從輕量級的平臺開始建設,從應用層面的平臺開始建設,不失為一種折中之道。
第三,總體規劃中,框架要按照五年十年的規劃來做。數據庫中心首當其中,相應的數據展示也必須做,因為試點工程除了滿足管理的實用性,同時一定要保證可參觀性,數據的可視化,對于實際工作的具體指導性。同時建立各大服務端、管理端的平臺,預留好接入第三方應用平臺的數據接口。
第四,從一開始,就應該把和居民連接的服務端做好,app、微信平臺、小程序,都是連接居民的移動應用。我國在基層管理服務工作中,最大難度就是和居民聯系的部分不健全,一個簡單的通知公告,都無法做到及時到達。
第五,部門輕量級的硬件應用,應當適當投入,比如門鎖改造,實現手機開門。公共部分的安防監控、停車系統中的智能分析模塊、重點監護人群的智能硬件。一方面是對于數據收集做基礎。另一方面是通過硬件接入,提高居民對于平臺使用的粘性。
智慧社區建設嚴格按照住建部的要求,那將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也將是個未來20年都做不完的市場,中國高速發展的30年,在社區建設的硬件(蓋房子)方面,速度不可謂不快,規模不可謂不大。但是對于社區建設的軟件(管理和服務),還基本是空白。智慧社區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不跨出第一步,就永遠還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