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概念的雛形最早是來源于西方的。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宣布成立了“智能化住宅技術合作聯盟”,引導新技術進行住宅設計和建造。
到了1992年,為了應對20世紀后期快速發展的科技技術以及社會需求,圣地亞哥通訊國際中心正式提出了“智慧社區”的口號。
智慧社區發展
在21世紀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智慧社區被賦予一個新的理念,是在各種新形勢、政策下的社會管理創新模式。其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為社區內居民提供一個安全、便捷、舒適的智能化居住環境。
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頒布的「居住小區智能化系統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明確指出:居住小區智能化系統總體目標是:通過采用現在信息傳輸技術、網絡和信息集成技術、進行精密設計、優化集成、精心建設,提高住宅高薪科技含量和居住環境水平,以滿足居民現在居住生活的要求。可以看出,國家對于智慧社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方針,致力于不斷改善、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度數據,我國總人口數量達139538萬人,城鎮人口與鄉村人口比為7:5,因為城鎮以及鄉村的發展還有一定差距,社區型住宅社群大部分集中在城鎮地區。社區的類型也是的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根據縱向與橫向角度來區分的。縱向角度,就是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看,可以分為傳統社區,發展中社區,現代社區或發達社區。橫向角度,從功能效用來看,可以分為法定社區(行政區)、自然社區(自然聚居區)、功能社區(學校、居民區)等等。
智慧社區建設是以信息化為驅動,推動社區生態轉型,旨在通過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和開發建設模式創新,綜合運用信息科學和技術、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挖掘社區范圍內外資源潛力,建設生態高效、信息發達、經濟繁榮新型現代化社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技術也日新月異。這給智慧社區建設的推進打下的堅實的基礎。黨中央、國務院本著以人為本的執政核心,立足于我國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實際,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斷努力。
智慧社區歷年政策
根據國家政策法規的指引,我國智慧社區建設呈現出以需求為導向、以政府為導向、建設過程深度介入,不斷優化服務和創新理念,科學規范規劃等特點。
智慧社區初期的建設是以單純的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為主導的。在現今的市場環境影響下,產業鏈生態逐漸形成了各方參與、互利共贏的局面。產業鏈上下游涉及多種角色,房地產開發商、物業社區運營商、業務提供商、設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電信運營商等等。
智慧社區上下游
智慧社區可以作為智慧城市的基礎應用之一,可以平衡社會需求,充分調用各方資源,促進社區生活質量升級以及可持續發展。在政府場景化方面,大數據能夠給予更多的政策指導參考因素,反饋民意,用數據說話。同時智慧社區能夠挖掘潛在的需求,給社區創造了極大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