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著眼全局,為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期待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筆者認為,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需把握好四個著力點。
著力提升產業經濟
鄉村振興本質上就是要實現鄉村現代化發展。因而,鄉村振興的目的是要致力于經濟發展,以農業振興保基礎,以產業興旺促致富。
首先,需強基固本,提振農業。鄉村振興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其首要任務是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一是要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解決好“誰來種”的問題。要充分運用好價格和補貼“兩個杠桿”,加大種糧補貼,穩定糧食價格。二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緩解資源束縛問題。在育種和培植生產的各環節中,強化科技運用,打造農田綠色高產高效。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傳統向現代的跨越,解決效益低的問題。
其次,重點要融合特色,探索產業“闖新路”。產業興旺是經濟振興的核心,唯有探索產業發展,提高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才能更好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確保農民長期穩定增收。一方面,要明確什么才是特色資源。鄉村中具有優勢的資源都可作為特色,其價值往往由其生態性、稀缺性、需求度和可開發性決定。地方政府要全面掌握鄉村資源分布情況,利用和開發一些能夠作為經濟效益增長點的特色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業、特色農產品種植業等。另一方面,需借助鄉村特色資源,做好區域規劃的側重點和產業發展的規劃工作,延長產業鏈,拓展產業內涵和外延,并加快高新技術的應用與滲透,推動價值鏈升級,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共同發展,不斷完善利益鏈。
著力改善鄉村生態
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生態宜居,就必須要堅持保護和開發并重的原則。
一是鄉村建設應留住鄉愁。一方面,鄉村建設要注重因地制宜,保護發展村落承載“鄉思”。目前的村莊大體有三類:悠久歷史文化的“古村落”、原有的“老村落”和近年來在新址新規劃建設的“新村落”。在建設中,新村建設重在“建”,老村建設重在“改”,古村建設重在“保”,避免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生態農業標簽的技術指標,鄉村振興要突出地域特色,運用自然生態以喚醒“鄉戀”。現代化建設的目的是滿足人民需求,讓鄉村也擁有像城市中享有的舒適與便利,而非將城市模式簡單復制到鄉村。要在具體建設中契合自然景觀、生產方式、民風民俗等自然特性,讓人們能感受到特有的“鄉風、鄉俗、鄉情、鄉音、鄉味”。
二是鄉村美麗要打好生態牌。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寶貴的資源財富。如何依托現代農業建設打好生態牌,筆者認為要處理好建設中的“加減關系”。一方面,要做好“減法”。受長期傳統耕作生產方式的影響,為增產增收,農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物質,資源環境對鄉村農業的約束日益增強。當前,重點要引用科學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扭轉這種粗放型生產方式,減少農業生態資源的過度利用,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降低草地、水資源等稀缺資源的使用強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積極構建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種養模式,打開綠色致富惠民之門。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規范鄉村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型產業、環保型產業、綠色低碳型產業,建立“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發展格局。
著力發展鄉土文化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創建事關村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是鄉村振興的最重要的標志。
首先,以“鄉”為本,用好鄉土“活教材”。鄉村振興要特別重視在地化知識。現代鄉村文化建設要立足鄉村實際,讓文化更具鄉風、鄉味、鄉情,那就要以“鄉”為本,用好鄉村文化“活教材”,讓鄉土中的有形文化留得住,讓活態文化傳下去。一是將傳統工藝的文化元素或工藝方法,結合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和時代需要進行創新,實現傳統工藝、科學技術、智能制造的跨界融合,提高傳統工藝新的附加值。二是用好地方特色資源助推文化發展。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在保留鄉村原有風貌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歷史事實建設紀念館、博物館、村史館、鄉史館等鄉村文化設施,作為展示和留住民俗文化、歷史印記的重要平臺和載體。運用這些平臺講好歷史故事,發揮鄉村歷史文化中社會價值觀念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立足村民需求,搭建文化活動平臺。文化振興要基于村民需求,體現鄉村特色和鄉村風貌,才能使廣大村民在積極的文化體驗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政府部門應對村民合理需求加以界定,通過有效引導村民需求來把握時代發展脈絡。一方面,發揮村支兩委的規范引導作用。有效利用村民大會機會,探尋村民文化活動最真實的需求,積極引導和推動村民需求。另一方面,發揮社會力量的推動發展作用。農村文化活動的興旺離不開以村民需求為基礎的社會資源投入,可通過建設農家書屋、送戲下鄉等方式豐富農村文化活動。
著力培養鄉土人才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目前,人才短缺或成鄉村振興的最大制約,培養本土人才迫在眉睫。
第一,以用為本,把好鄉村“人才觀”。一方面,要樹立“有用就是人才”的“大人才觀”,深挖鄉土人才的“富礦”,注重本土人才開發和最大化使用。農技專家屬于人才,經營能人和致富能手同樣也是人才,不同領域的人,只要能為鄉村發展作出貢獻,就都是鄉村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明確該打造一支什么樣的人才隊伍。管理者不僅要考慮人才引得進和留得住的問題,還要將“干得好、能出彩”作為中心目標。圍繞“引得來”要暢通聚才通道,圍繞“留得住”要保障優才環境,圍繞“干得好”要健全培養機制,圍繞“能出彩”要聚焦服務基層成效。
第二,多措并舉,形成“管、引、育、用”人才工作思路。在盤活鄉土人才存量的同時,還要促進人才引流提質增效。一是要緊盯發展所需,堅持黨管人才。黨管人才可形成上下聯動統一管理的格局,強化人才建設溝通交流。二是圍繞緊缺類型,根據需求引才。各地要緊密結合鄉村振興發展的需求,統計不同領域的人才需求,通過對照需求引才,逐步壯大實用人才隊伍。三是突出務實有效,大力培能育才。因事擇人、因才施用,如可從鄉村中的致富能手、退休干部等群體中發掘人才,彌補人才總量不足和結構失衡問題,培養一批穩村、富村、興村的人才。同時,設立人才專項資金,不斷加大人才培訓力度,提升其能力和素質。四是提升服務水平,關注一線用才,完善人才流動機制。如征集教育、農牧、科技、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項目,組織“專家人才服務基層”“人才下基層”等行動,破解基層現實難題。